【枯杨之稊怎么读】“枯杨之稊”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成语,出自《诗经·小雅·采薇》。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,但在文学或古文研究中偶尔会被提及。很多人看到这个词时,可能会因为其中的生僻字而感到困惑,尤其是“稊”字,发音和意思都容易让人产生疑问。
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“枯杨之稊”的含义和读音,以下将从字义、读音、出处及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
“枯杨之稊”中的“枯杨”指的是干枯的杨树,“稊”是一种草木新生的嫩芽。整句的意思是:在干枯的杨树上长出了新芽。这象征着即使在衰败、枯竭的情况下,依然有新的生命或希望出现。因此,“枯杨之稊”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仍有转机或新生。
该词最早见于《诗经·小雅·采薇》,原句为: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;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行道迟迟,载渴载饥。我心伤悲,莫知我哀!”
虽然原文中并没有“枯杨之稊”这一完整表述,但后人根据诗意引申出此成语,用于表达在逆境中仍存生机的意境。
二、表格展示
词语 | 拼音 | 注音符号 | 释义 | 出处 | 用法/寓意 |
枯杨之稊 | kū yáng zhī tí | ㄎㄨ ㄧㄤˊ ㄓ ㄊㄧˊ | 干枯的杨树上长出新芽 | 《诗经·小雅·采薇》 | 比喻逆境中仍有希望 |
枯杨 | kū yáng | ㄎㄨ ㄧㄤˊ | 干枯的杨树 | — | 表示衰败、枯竭的状态 |
稊 | tí | ㄊㄧˊ | 草木新生的嫩芽 | — | 象征新生、希望 |
三、注意事项
1. “稊”字读音:很多人会误读为“tí”或“tì”,正确读音应为“tí”,与“提”同音。
2. 使用场合:由于该词较为古雅,多用于文学作品或正式文章中,日常交流中较少使用。
3. 文化内涵:该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中“否极泰来”的思想,强调在绝境中也能孕育新生。
四、结语
“枯杨之稊”虽不常见,但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深远。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,也反映了他们对人生起伏的深刻理解。了解这类词汇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,也能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