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师旷劝学的译文】《师旷劝学》是一则出自《战国策》的古代寓言故事,讲述的是晋国大夫师旷劝谏晋平公努力学习的故事。通过这个故事,传达了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的深刻道理。
一、故事总结
师旷是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乐师,他不仅精通音乐,还以智慧著称。一次,晋平公向他请教:“我已经七十岁了,还想学习,恐怕太晚了吧?”师旷回答说:“为什么不点灯呢?”意思是,只要愿意学习,任何时候都不算晚。他还用“少而好学,如日出之阳;壮而好学,如日中之光;老而好学,如秉烛之明”来比喻不同年龄段学习的意义,强调学习的重要性。
这个故事鼓励人们珍惜时间,不断学习,不论年龄大小,都应该保持求知欲。
二、原文与译文对照表
原文 | 译文 |
晋平公问于师旷曰:“吾年七十,欲学,恐已暮矣。” | 晋平公问师旷说:“我年纪已经七十岁了,想学习,恐怕已经太晚了。” |
师旷曰:“何不炳烛乎?” | 师旷说:“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?” |
平公曰:“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?” | 晋平公说:“哪里有做臣子的戏弄君主的道理呢?” |
师旷曰:“臣闻之:少而好学,如日出之阳;壮而好学,如日中之光;老而好学,如秉烛之明。独不见夫火乎?无目而能见,无耳而能闻。” | 师旷说:“我听说:年轻时好学,就像太阳刚升起时的光芒;壮年时好学,就像中午的阳光;老年时好学,就像拿着蜡烛照明。你难道没看到火吗?即使没有眼睛也能看见,没有耳朵也能听见。” |
三、启示与意义
《师旷劝学》虽然篇幅短小,但寓意深远。它告诉我们:
- 学习没有年龄限制:无论年长还是年幼,都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。
- 知识的力量:学习能够照亮人生,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。
- 积极心态的重要性:面对困难和挑战时,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。
这个故事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,尤其在当今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,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必要。
结语
《师旷劝学》不仅是古代智慧的体现,更是对现代人的一种激励。它提醒我们,学习不应因年龄而停止,而是应该成为一生的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