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七擒七纵是什么意思】“七擒七纵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最早出自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,讲述的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时,对南中首领孟获采取的策略。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对敌人或对手多次捉拿又多次释放,最终使其心服口服、彻底归顺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七擒七纵 |
拼音 | qī qín qī zòng |
出处 | 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 |
含义 | 多次捉拿又多次释放,以达到感化或制服对方的目的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对敌人的宽容与智慧 |
近义词 | 宽大为怀、恩威并施 |
反义词 | 严刑峻法、杀伐果断 |
二、历史背景
“七擒七纵”发生在公元225年,当时蜀汉政权刚刚建立不久,南中地区(今云南、贵州一带)的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起兵反叛,威胁蜀汉后方稳定。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,面对孟获的多次抵抗,他没有选择一味镇压,而是采取了“攻心为上”的策略。
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诸葛亮在战场上七次生擒孟获,但每次都将其释放,并耐心劝说其归顺。最终,孟获心服口服,主动投降,南中地区得以安定。
三、引申意义
“七擒七纵”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,更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。它强调:
- 以德服人:通过仁慈和智慧赢得人心;
- 灵活应变:不拘泥于单一手段,根据情况调整策略;
- 以柔克刚:用温和的方式化解冲突,而非单纯依靠武力。
在现代语境中,“七擒七纵”也可以用于形容在管理、谈判、教育等场景中,通过反复引导和包容,使对方从内心认同并接受某种理念或做法。
四、总结
“七擒七纵”是古代智慧与仁政结合的典范,体现了诸葛亮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。这一成语不仅记录了一段历史佳话,也给后人提供了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和矛盾冲突的启示。
总结要点 | 内容 |
成语来源 | 《三国志》记载诸葛亮七次擒获孟获又七次释放 |
核心含义 | 以宽厚之心感化对手,最终使其归顺 |
历史意义 | 展现了诸葛亮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 |
现代应用 | 用于形容在管理、谈判、教育中运用智慧和包容 |
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历史人物或故事细节,可参考《三国志》《三国演义》等相关文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