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地下水质量标准】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淡水资源,广泛应用于生活、农业、工业等各个领域。为了保障地下水的水质安全,确保其可持续利用,国家和地方均制定了相应的地下水质量标准。这些标准对地下水中的污染物种类、浓度限值以及监测方法进行了明确规定,为地下水保护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以下是对《地下水质量标准》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关键指标:
一、标准概述
《地下水质量标准》(GB/T 14848-2017)是中国现行的地下水质量评价依据,适用于地下水的水质评价、水源地保护、污染控制及环境管理等方面。该标准将地下水分为五类,分别对应不同的使用目的和水质要求。
二、地下水分类及适用范围
地下水类别 | 适用范围 | 质量要求 |
I类 | 饮用水源地、天然矿泉水源地 | 水质良好,可直接饮用 |
II类 | 饮用水源地、工业用水、农业灌溉 | 水质较好,需适当处理后使用 |
III类 | 工业用水、农业灌溉 | 水质一般,需处理后使用 |
IV类 | 农业灌溉、工业冷却用水 | 水质较差,需处理后使用 |
V类 | 灌溉、景观用水、环境用水 | 水质较差,仅限特定用途 |
三、水质指标及限值
以下为《地下水质量标准》中主要的水质指标及其限值(单位:mg/L,pH除外):
指标名称 | 单位 | 标准限值(I~V类) | 备注 |
pH值 | — | 6.5~8.5 | 常规指标 |
溶解氧 | mg/L | ≥1.0 | 用于判断氧化还原状态 |
高锰酸盐指数 | mg/L | ≤3.0 | 表示有机污染程度 |
氨氮 | mg/L | ≤0.5 | 反映氮污染情况 |
硝酸盐(以N计) | mg/L | ≤20 | 主要来源于化肥和污水 |
亚硝酸盐(以N计) | mg/L | ≤1.0 | 污染指示物 |
总大肠菌群 | 个/L | ≤3.0 | 检测微生物污染 |
总硬度(以CaCO₃计) | mg/L | ≤450 | 反映水的软硬程度 |
氟化物 | mg/L | ≤1.0 | 防止氟中毒 |
氰化物 | mg/L | ≤0.05 | 高毒性物质 |
砷 | mg/L | ≤0.01 | 有毒金属污染物 |
铅 | mg/L | ≤0.05 | 重金属污染物 |
镉 | mg/L | ≤0.005 | 重金属污染物 |
六价铬 | mg/L | ≤0.05 | 有毒性 |
铬(总) | mg/L | ≤0.1 | 包括六价和三价 |
镍 | mg/L | ≤0.05 | 重金属污染物 |
铜 | mg/L | ≤1.0 | 金属污染 |
锌 | mg/L | ≤2.0 | 金属污染 |
铁 | mg/L | ≤0.3 | 影响感官水质 |
锰 | mg/L | ≤0.1 | 同上 |
硫酸盐 | mg/L | ≤250 | 影响口感和腐蚀性 |
氯化物 | mg/L | ≤250 | 反映海水入侵或污染 |
硝酸盐+亚硝酸盐 | mg/L | ≤20 | 综合指标 |
四、标准应用与意义
地下水质量标准不仅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技术依据,也为地方政府制定污染防治政策、开展地下水监测与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。同时,它也引导公众关注地下水安全问题,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地下水保护工作。
在实际应用中,应结合区域地质条件、污染源分布和用水需求,合理选择水质评价方法和治理措施,确保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。
通过严格执行《地下水质量标准》,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地下水污染,提升水质安全水平,为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提供有力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