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强弩之末的含义】“强弩之末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史记·韩信列传》:“强弩之末,不能穿鲁缟。”意思是:即使再强劲的弓箭,在射出最后一箭时,力量也已衰竭,无法穿透最薄的丝织品。后来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事物发展到后期,力量或势头已经减弱,难以维持原有的状态。
一、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强弩之末 |
出处 | 《史记·韩信列传》 |
字面意思 | 强劲的弓箭到了最后,力量不足 |
比喻意义 | 事物发展到后期,力量衰减,难以维持原状 |
使用场景 | 形容局势、势力、情绪等处于衰退阶段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强弩之末”最早出现在西汉司马迁所著的《史记》中,是韩信在分析楚汉战争形势时提到的。当时他指出,项羽虽强,但其势已衰,如同强弩之末,难以再战。这一说法后来被广泛引用,成为形容事物由盛转衰的经典表达。
随着历史的发展,“强弩之末”逐渐从军事术语扩展到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多个领域,用于描述各种事物在达到顶点后开始走下坡路的状态。
三、常见用法举例
句子 | 解析 |
他的气势已如强弩之末,再也无法支撑下去了。 | 形容一个人的精力或斗志已经衰竭。 |
这个公司虽然曾经辉煌一时,但现在已呈强弩之末之势。 | 指企业的发展进入衰退期。 |
他的一次失败让整个计划陷入了强弩之末的境地。 | 表示事情进展到关键阶段却难以继续推进。 |
四、相关成语对比
成语 | 含义 | 与“强弩之末”的关系 |
力不从心 | 心有余而力不足 | 类似,但更强调主观意愿与能力的不匹配 |
日薄西山 | 太阳接近西山,比喻人或事物接近灭亡 | 更强调时间上的临近衰落 |
江河日下 | 河水一天天变浅,比喻情况越来越差 | 更侧重于趋势性的衰退 |
五、总结
“强弩之末”是一个形象生动、寓意深刻的成语,常用于形容事物发展到后期,力量和势头明显减弱的状态。它不仅在古代文学中频繁出现,在现代语言中也广泛应用,帮助人们更准确地描述各种事物的变化过程。理解这个成语,有助于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判断局势、把握时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