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烽火连三月的下一句】2. 文章
“烽火连三月”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《春望》一诗,全诗为:
> 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> 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> 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> 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其中,“烽火连三月”意指战火已经持续了三个月,形容战乱时间之长、局势之严峻。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,也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。
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句诗的背景和含义,以下是对相关诗句的总结与分析:
一、诗句出处及作者简介
项目 | 内容 |
诗句 | 烽火连三月 |
出处 | 《春望》 |
作者 | 杜甫(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) |
创作背景 | 安史之乱期间,杜甫目睹国破家亡,写下此诗 |
二、诗句解析
项目 | 解析 |
烽火 | 指战争中的信号火光,象征战乱 |
连三月 | 表示战事已持续三个月,暗示战事长期未息 |
整体意义 | 战争频繁,社会动荡,百姓生活艰难 |
三、诗句情感表达
情感类型 | 表达方式 |
忧国忧民 | 通过“烽火”、“家书抵万金”等词体现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|
思念亲人 | “家书抵万金”反映出战乱中书信难传,思念之情深切 |
悲凉哀痛 | 诗人通过描写战乱景象,抒发内心的悲愤与无奈 |
四、诗句影响与评价
评价点 | 内容 |
历史价值 | 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,具有很高的历史参考价值 |
文学价值 | 语言凝练,意境深远,是杜甫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|
传承意义 | 被广泛引用,成为后世描写战乱与思乡的经典名句 |
五、延伸思考
“烽火连三月”不仅是对战乱的描述,更是一种对和平生活的渴望。它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安宁,同时也让我们反思战争带来的伤害与代价。
总结:
“烽火连三月”的下一句是“家书抵万金”,出自杜甫的《春望》。该句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战乱时期的艰苦环境,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家人团聚的期盼。其情感真挚,意境深远,至今仍被广泛传诵与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