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负隅顽抗的基础意思是什么】“负隅顽抗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在失败或被包围的情况下,仍然坚持抵抗、不愿投降的行为。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敌人在走投无路时的最后挣扎。
为了更清晰地理解“负隅顽抗”的含义,以下是对该成语基础意思的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其构成与解释。
一、成语基础意思总结
“负隅顽抗”字面意思是“依靠角落进行顽强抵抗”。其中,“负隅”指的是依仗险要的地势或角落;“顽抗”则是指坚决抵抗、不屈服。整体上,这个成语形容的是在劣势或绝境中仍然坚持战斗、不肯认输的态度。
该成语多用于军事、政治或日常语境中,强调一种不轻易放弃的精神,但也可能带有贬义,表示对方过于固执、不知变通。
二、成语解析表
成语 | 负隅顽抗 |
拼音 | fù yú wán kàng |
释义 | 依靠险要地势进行顽强抵抗,比喻在劣势中仍不投降、不屈服。 |
出处 | 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楚子围郑,郑人惧,使子良往辞焉,曰:‘……吾不能事君,以为诸侯之利,而自求多福,是负隅也。’”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在困境中仍不妥协,也可用于批评对方固执己见。 |
近义词 | 坚持抵抗、死守不降、孤注一掷 |
反义词 | 投降认输、缴械投降、束手就擒 |
例句 | 面对敌人的包围,他选择负隅顽抗,最终被俘。 |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1. 军事战场:敌军被包围后,依然组织反击,称为“负隅顽抗”。
2. 政治斗争:某势力在失去优势后,仍试图维持权力,被称为“负隅顽抗”。
3. 个人行为:一个人在遭遇失败后,拒绝承认错误,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,也可以用“负隅顽抗”来形容。
四、结语
“负隅顽抗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态度的体现。它既可以表达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,也可能暗示着固执和盲目。在实际使用中,需根据语境判断其褒贬色彩,合理运用才能准确传达意思。